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 发行周期:季刊
  • 主编:赵文祥
  • 国际刊号:ISSN 2096-238X
  • 国内刊号:CN 32-1638/Z
  • E-mail:xuebaos@njit.edu.cn
  • 联系电话:025-86118020
  • 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第六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Irichsweb)收录期刊
    全选
    显示模式: |
    • 产科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与实践

      李佩娟,盛云龙,傅修远,陈兴荣,史建军,蔡玮

      2024,24(4):1-8(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4.04.001

      摘要: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理念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深入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人才内在特征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清晰的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规格模型;从转换组织运行机制、组建多元化指导团队、拓展多模态育人平台等方面入手,探索校政地企多方协同的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产科教深度融合,有助于达成既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不同岗位对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需求。

    •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以“挑战杯”竞赛为例

      梁慧云,张泳,徐浩,谭丹阳,房久州

      2024,24(4):9-14(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4.04.002

      摘要: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核心任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 回顾“挑战杯”竞赛 30 年来的历程及其发展趋势,并结合竞赛特征及获奖者中典型人物的发展成就,有助于归纳“挑战杯”竞赛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同时,基于“挑战杯”竞赛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提出的重塑竞赛价值导向、搭建科创培育平台,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等措施,有利于强化比赛育人性、增强参赛群众性、提高成果转化率,推动“挑战杯”竞赛成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

    • 基于产出导向的“三维四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王慧雅,张东平,徐进,刘廷凤

      2024,24(4):15-19(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4.04.003

      摘要:

      地方院校要培养产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课程是核心要素,但是当前大部分地方院校在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评价方式简单、过程性评价缺乏、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 基于此,文章以产出为导向建立闭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着重研究监督检查系统中的课程评估环节进而构建“三维四化”课程教学质量体系。 经实践证明,该体系对保障课程教学成效和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显著,并为地方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改进提供了可行方案。

    • 数智赋能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创新实践

      李东野,刘海涛,郝思鹏,陆旦宏

      2024,24(4):20-25(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4.04.004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新形势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传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表现出对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动力不足等特点。而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兴教育改革手段,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动力。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与发展需求,明确它们与数智技术的内在联系,进而指出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的可行性与落脚点,以基层教学单位教学工作为例探索了数智赋能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实践创新思路并从多个角度收集实施成效与反馈。研究结果表明,数智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保障的效率和效果。

    • 应用型本科基层教学组织的“双共”质量文化建设实践

      谢娟娟,怀旭,杭祖圣

      2024,24(4):26-30(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 DOI:

      摘要:

      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然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文化建设存在重心偏高、基层渗透不足等问题,致使基层教学组织的质量文化建设理念淡薄,建设方法不完善,建设效果不明显。本文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立足于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详细阐述基于基层教学组织的质量文化建设理念、建设路径与实践成效;建立“学生自驱、双师保障、共学共创”的质量文化理念,并从“双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建设、学生自驱方式、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详细探讨“双共”质量文化的建设路径。基层教学组织质量文化建设能有效提升师生质量文化的认同感与创新能力,为应用型本科实现质量文化闭环管理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 融合知识图谱与大语言模型的储能领域知识推荐研究

      徐浩, 康振渊, 张焱, 金卫健, 华崇基

      摘要:

      “双碳”目标对储能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亟待对储能相关领域的知识开展充分的挖掘与利用,开展面向特定场景的精准知识推荐服务。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融合大语言模型与知识图谱的储能知识推荐方案:兼顾储能领域专利的可获得性及权威性确定数据来源,从元数据及文本细粒度两个维度出发将储能领域的实体划分为8种类型,通过实验对比多种机器学习模型,选取最优模型完成实体抽取任务,基于实体关系模版生成三元组实现储能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构建普通问答、专利推荐和知识组合推荐3种回答策略,借助大语言模型的强大语义理解与生成能力,自动化地从知识图谱中获取与用户问题相关的信息,完成领域知识的精准推荐任务。以超导储能领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方法在单目标推荐、双目标推荐、知识组合推荐及混合推荐4类任务上均优于传统的LLM-KB方法,在ROUGE-L和BLEU-4指标上相较于传统的LLM-KB方法分别提升了20.47%和16.57%。本研究融合知识图谱与大语言模型技术为储能领域知识精准推荐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升了用户获取高质量知识的效率与效果。

      • 1
      • 2
      • 3
    • 新质生产力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

      刘小红, 刘魁

      摘要: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和共同富裕思想是新质生产力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新质生产力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逻辑耦合性,新质生产力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物质支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追求,新质生产力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通过以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和打造创新人才队伍,可以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构建j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1
      • 2
      • 3
    •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内涵建设与推进策略研究

      金卫健

      摘要:

      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不当不仅会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还存在引发社会混乱、威胁公众安全等潜在负面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引入电力系统应急管理领域,将有效避免此类负面影响,提升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本文深入挖掘了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的生成逻辑,阐述了GAI赋能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提出了加强对GAI的信任和优化应急管理体系是GAI赋能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的未来广泛应用之路径。

      • 1
      • 2
      • 3
    •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备案义务的困境检视与制度完善

      刘田龙

      摘要:

      2021年,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出台《互联网信息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要求具备舆论或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依法进行备案。此制度旨在创新监管模式,实现“敏捷治理”,平衡算法安全与创新。然而,算法备案的法律属性在行政备案视角下存在诸多争议,阻碍了制度的有效落地。同时,内容边界的不明确和信息公开机制的缺失也引发了质疑。为应对这些挑战,需明确算法备案的行政事实属性,规范并完善内容范围界定和信息公开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算法备案制度在提升算法监管效能、控制算法风险、保障公民权益及维护公共利益方面的作用,推动科技向善,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福祉的和谐共生。

      • 1
      • 2
      • 3
    • 应用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究 ——基于全球胜任力视角

      杜伟伟, 孙秋丹

      摘要:

      在全球化4.0时代,国际化人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及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都亟需大量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全球胜任力是指个体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涵盖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三重维度,要求人才具备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知识储备、全球视野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然而,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国际化办学理念、教育教学体系、学生国际化意识、学习实践环境等方面仍面临多重瓶颈。基于全球胜任力视角,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提高教师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创造国际化实践环境等方式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 1
      • 2
      • 3
    • 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学习力精准提升的路径研究

      王潘潘, 柯靖琪

      摘要:

      该研究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背景,针对应用型高校学习力培养中同质化、粗放的问题,构建了“数据治理—智能诊断—靶向干预”三阶实施框架。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创新理念融合,创新地提出了精准育人实施路径:在数据治理层整合多源数据构建动态学生画像;在智能诊断层建立分层预警与潜力识别模型;在靶向干预层设计产教协同与混合学习机制。具体而言,靶向干预层通过产教协同与混合学习机制,设计了分层响应的干预策略,包括建立学业危机、潜力激发、特殊群体三级干预策略;开发岗位能力与课程内容的对接体系;利用智能分组系统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实践表明,该路径显著提升了学业危机识别效率,缩短了学生向职业角色转化的过渡周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该研究不仅为应用型高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提供具体实践指导,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新思路与方法,同时为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新视角,助力该领域的持续发展。

      • 1
      • 2
      • 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