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 发行周期:季刊
  • 主编:赵文祥
  • 国际刊号:ISSN 2096-238X
  • 国内刊号:CN 32-1638/Z
  • E-mail:xuebaos@njit.edu.cn
  • 联系电话:025-86118020
  • 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第六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Irichsweb)收录期刊
    全选
    显示模式: |
    • 人工智能驱动下“产教+科教”双融合赋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石贵舟,余霞

      2025,25(1):1-8(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5.01.001

      摘要:

      人工智能和“产教+科教”双融合协同效应能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本研究对某应用型高校与某人工智能企业合作的“AI+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项目进行研究,发现当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还存在缺乏“产教+科教”双融合的长效机制、资源投入与覆盖面不均、“产教+科教”双融合的程度不深、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和学生主体地位不够凸显等问题。人工智能不仅为教育提供了技术手段,还为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注入了新动力。因此,本研究从制定科学长期规划,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扩大投入合理配置,拓宽领域注重创新;深化“产教+科教”双融合,构建深度合作模式;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多方多元合作;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五个维度提出人工智能驱动“产教+科教”双融合赋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 智能时代高校工科教师教学的现实困境和能力提升路径

      李芳,钱正春,成焕波,孙梦馨,郑璐恺

      2025,25(1):9-15(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5.01.002

      摘要:

      迈入智能时代,新兴数字化技术驱动高等教育走向“人机协同,融合共生”的教育样态。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把“双刃剑”,既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一些现实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被边缘化、教师由教学资源的独立构建者退变为工具人、教师数字素养缺乏和专业知识滞后导致教学无力感以及教师角色价值弱化引发职业焦虑。面对这四种现实困境,本研究以教学效能感、设计思维和惯习理论为理论基础,遵循“观照现实困境—审思形成原因—探析提升路径”的研究线路,通过分析工科教师在智能时代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内部角色冲突与外部发展困境,提出了“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多维整合—精准设计—超越惯习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 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的人工智能:理论逻辑、现实困囿与优化路径

      姚琛,陈红星

      2025,25(1):16-22(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5.01.003

      摘要:

      随着《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颁布和G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深度求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助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成为必然趋势。依托人工智能助力数智化转型,实现传统知识传递转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变革,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多元化模式的构建。本文阐述了人工智能助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机理、困囿与路径,认为人工智能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主体的高认知、高效率、高协同,但同时也面临技术普及难、数智素养低、数据安全弱和人文关怀少四重困囿。人工智能助推高校体育教育的优化路径包括整合优化智能教学资源、建设智能校园体育赛事、提升教师数智化素养、建立数据安全保护机制。

    • 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学习力精准提升的路径研究

      王潘潘,柯靖琪

      2025,25(1):23-29(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5.01.004

      摘要:

      本研究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背景,针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学习力培养中同质化、粗放的问题,构建了“数据治理—智能诊断—靶向干预”三阶实施框架,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创新理念融合,创新地提出了精准育人实施路径:在数据治理层整合多源数据构建动态学生画像;在智能诊断层建立分层预警与潜力识别模型;在靶向干预层设计产教协同与混合学习机制。具体而言,靶向干预层通过产教协同与混合学习机制,设计了分层响应的干预策略,包括建立学业危机、潜力激发、特殊群体三级干预策略;开发岗位能力与课程内容的对接体系;利用智能分组系统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实践表明,该路径显著提升了学业危机识别效率,缩短了学生向职业角色转化的过渡周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创新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不仅为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具体实践指导,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 芬兰教育精髓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植入与本土化研究

      田源,陆慧

      2025,25(1):30-36(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5.01.005

      摘要:

      在当今全球化的教育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办学体制改革、提升国内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芬兰教育以其卓越的教育质量、平等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全球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芬兰教育精髓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要使其真正在中国教育土壤中生根发芽、发挥实效,就必须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本土化策略。具体包括:结合本土文化进行教育创新;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机制;加强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 治理视域下体育智库服务体育决策的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

      解伟, 闵伟凡

      摘要:

      体育智库的首要功能是参与体育决策,影响体育政策。在当前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积极迅速回应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发挥好体育智库的智囊作用,提升体育智库的政策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治理视域,运用历史分析法,结合政策文本与实践,探讨体育智库参与体育决策的历史发展过程、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体育智库以“知-行”循环参与逻辑服务于体育决策,体育智库服务体育决策的实践路径包括:加强体育智库人才建设,提升政策决策参与能力;构建体育政策研究跨学科新范式,提升智库服务影响力;完善体育智库治理体系,优化政策决策参与环境。

      • 1
      • 2
      • 3
    • 治理结构重塑下的资源-流程优化:跨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四重价值实现的逻辑解构

      刘芳, 曹文婷

      摘要: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是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落实我国生态文明战略和推动“双碳”目标达成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以时间推移为轴心,对长三角二十余年内毗邻污染治理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基于治理结构重塑的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四重价值实现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伴随毗邻污染由单一类型向多频复合型的转化,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结构经历了由“政府单维治理”到“党建+引领的跨域多元多层级治理主体”的变革,进而实现制度、技术和人才关要素资源整合和闭环流程优化,将环境-经济-社会-政治四重压力塑造成四重价值。本研究强调治理结构重塑是环境善治导向下资源-流程优化的重要前提,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共同体则是治理结构重塑背后的强理念支撑,本研究拓展了治理结构理论在跨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情景中的应用。

      • 1
      • 2
      • 3
    • 中国式现代化与消费者幸福感

      姚山季, 韦斐琼, 刘文利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现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提升消费者幸福感的必由之路,提升消费者幸福感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进程中,消费者在个体、社会、价值、生态和理想等多层面的幸福感将会提升。在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和消费者幸福感基本内涵基础上,探索两者之间的高度契合关系,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消费者幸福感的具体提升路径: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实施共同富裕战略,推进社会消费公平化;丰富消费者精神世界,赋予消费者精神力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培育绿色消费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际贸易普惠发展。

      • 1
      • 2
      • 3
    • 高校师生创新共同体的运行逻辑、双向赋能与生态化建设

      丁燕楠

      摘要: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师生创新共同体通过重构教育主体关系与知识生产模式,成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单元。基于学习与实践共同体理论框架,研究揭示其以目标共识为驱动,依托扁平化组织与动态知识交互实现协同创新的运行规律。实践表明,该模式通过打破教育层级壁垒、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科研反哺教学,形成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双向赋能体系。针对主体协同不足、学科壁垒固化、价值导向偏移等现实困境,需从构建产学研协作网络、打造跨学科资源整合平台、重塑学术伦理规范三方面推进系统性改革。通过解析师生互动关系与知识生产规律,研究为高等教育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解决方案。

      • 1
      • 2
      • 3
    • PBFs多项目调度与运营战略匹配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机理及策略研究

      丰慧, 陈旭, 陈静妍

      摘要:

      如何通过提高多项目调度的战略贡献率,以提升运营战略绩效是PBFs多项目调度的关键。针对多项目调度对运营战略管理过程支撑度低的问题,开展辨识准确度、目标一致性、调度动态性三个因素对多项目调度与运营战略匹配交互作用的研究。首先,界定了研究问题,抽取了三个影响因素,分析了三个因素对匹配的交互作用机理。其次,开展了三个因素对匹配的交互作用仿真研究。构建了多项目调度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设置了四种运营战略场景,据此开展三个因素在不同运营战略场景、不同水平下的交互作用仿真实验。最后,分析了仿真结果,提出了基于三个因素总体提升的匹配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辨识准确度和目标一致性对匹配程度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而调度动态性与目标一致性之间、调度动态性与辨识准确度之间对匹配程度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即辨识准确度与目标一致性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够有效地支撑运营战略管理过程,而调度动态性与目标一致性、辨识准确度之间的交互作用不能支撑运营战略管理过程。本文研究成果为开展PBFs战略匹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1
      • 2
      • 3
    • 高等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逻辑探赜

      杨 宇, 王焕成

      摘要:

      高等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坚实的逻辑支撑。从理论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别为高等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标定了价值立场。从历史逻辑上看,以高等教育赋能国家现代化建设是不同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规律,是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历史经验。从实践逻辑上看,以高等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以学科建设为引擎驱动人才、创新与科技工作齐发展。

      • 1
      • 2
      • 3
    • 信息茧房对Z世代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影响及破茧策略

      贝静雯, 王春梅

      摘要:

      人工智能时代,与网共生的Z世代已成为职场新生的主力军。Z世代毕业生在满足就业信息需求的同时,由于各类算法技术的渗透,使得他们获取的信息可能存在良莠不齐、片面化、同质化、偏狭化的问题,从而陷入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中,导致这一群体就业心态在潜移默化中呈现出价值观偏离、信息获取窄化、职业目标趋同及就业心理焦虑四个复杂特点。为打破信息茧房效应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负影响,需要构建价值导向型信息治理,重塑Z世代职业价值观;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职业信息获取能力;加强个性化生涯发展教育,强化职业选择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就业心理辅导,体验职场,打破“网络滤镜”焦虑。

      • 1
      • 2
      • 3
    • 立法法修改视阈下设区的市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实证研究

      洪骥, 周叶欣, 孙也龙

      摘要:

      2015年《立法法》的修改扩大了我国行政立法权的主体范围,将原来专属于较大的市的地方立法权扩张到所有设区的市享有,契合了我国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地方政府“赋权”的同时也为地方立法权的行使增设了“限权”条款,将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事项限于“三大事项”内。实证表明,这种“虽放却限”的制度导致了地方政府在行使地方立法权时面临立法积极性低、立法权行使脱离地方立法需求等诸多困境。欲破除此困境,需要回到原点对最初的“赋权目的”和“限权手段”的关联性作出分析,尝试从立法论转换视角至法解释论,通过合理扩大列举的“三大事项”和“等”字的法解释,以明确设区的市的行政立法权限,回应地方治理的实际难题和民众的正当权益,做到“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市域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 1
      • 2
      • 3
    • 高校教学竞赛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变革路径

      王成

      摘要:

      高校教学竞赛作为教学质量提升与教育创新的关键驱动力,涵盖了国家、地方、行业、高校及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教学相关比赛,近年来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极大地激发了高校教师们的广泛热情与积极参与。随着高校教学竞赛的积极推动,教育理念得以持续更新与深化,助力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引领了教学改革的新方向。然而,当前的教学竞赛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竞赛与教学失衡、竞赛成果夸大以及模式化等问题。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首要在于重塑竞赛的核心价值,强化教师对于正确教育理念的坚守,确保竞赛能够真正服务于教学的本质与初衷。其次,构建一个公正、透明且科学的评估体系与激励机制至关重要,确保教学成果评价的客观真实,让竞赛成为教学质量的真实镜像。再者,深化竞赛与日常教学的融合度,加速竞赛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从而实现教学创新,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 1
      • 2
      • 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