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
    • 产科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与实践

      2024, 24(4):1-8.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4.04.001

      摘要 (0) HTML (0) PDF 1.28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理念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深入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人才内在特征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清晰的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规格模型;从转换组织运行机制、组建多元化指导团队、拓展多模态育人平台等方面入手,探索校政地企多方协同的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产科教深度融合,有助于达成既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不同岗位对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需求。

    •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以“挑战杯”竞赛为例

      2024, 24(4):9-14.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4.04.002

      摘要 (0) HTML (0) PDF 836.6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核心任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 回顾“挑战杯”竞赛 30 年来的历程及其发展趋势,并结合竞赛特征及获奖者中典型人物的发展成就,有助于归纳“挑战杯”竞赛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同时,基于“挑战杯”竞赛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提出的重塑竞赛价值导向、搭建科创培育平台,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等措施,有利于强化比赛育人性、增强参赛群众性、提高成果转化率,推动“挑战杯”竞赛成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

    • 基于产出导向的“三维四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024, 24(4):15-19.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4.04.003

      摘要 (0) HTML (0) PDF 1.27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方院校要培养产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课程是核心要素,但是当前大部分地方院校在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评价方式简单、过程性评价缺乏、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 基于此,文章以产出为导向建立闭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着重研究监督检查系统中的课程评估环节进而构建“三维四化”课程教学质量体系。 经实践证明,该体系对保障课程教学成效和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显著,并为地方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改进提供了可行方案。

    • 数智赋能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创新实践

      2024, 24(4):20-25.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4.04.004

      摘要 (0) HTML (0) PDF 1.18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新形势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传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表现出对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动力不足等特点。而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兴教育改革手段,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动力。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与发展需求,明确它们与数智技术的内在联系,进而指出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的可行性与落脚点,以基层教学单位教学工作为例探索了数智赋能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实践创新思路并从多个角度收集实施成效与反馈。研究结果表明,数智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保障的效率和效果。

    • 应用型本科基层教学组织的“双共”质量文化建设实践

      2024, 24(4):26-30.

      摘要 (0) HTML (0) PDF 1.45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然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文化建设存在重心偏高、基层渗透不足等问题,致使基层教学组织的质量文化建设理念淡薄,建设方法不完善,建设效果不明显。本文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立足于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详细阐述基于基层教学组织的质量文化建设理念、建设路径与实践成效;建立“学生自驱、双师保障、共学共创”的质量文化理念,并从“双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建设、学生自驱方式、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详细探讨“双共”质量文化的建设路径。基层教学组织质量文化建设能有效提升师生质量文化的认同感与创新能力,为应用型本科实现质量文化闭环管理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 >法律·社会
    • 人口、技术与产业变迁的治理难题与出路

      2024, 24(4):31-37.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4.04.006

      摘要 (0) HTML (0) PDF 978.63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口下降、技术替代和产业转移带来了全球治理、产业治理与社会治理的三重难题。经典理论从经济或利益因素、文化因素、制度政策因素的视角对人口、技术和产业长周期变化做出了解释。在制造业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人口—技术—产业的互动演变,选择不同的治理方式将会导致不同的治理后果。为了实现善治,本文构建了促进就业的治理新路径。这个治理路径的创新之处在于:国家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服务来解决就业难题,提升当地的收入水平;通过服务支持社区中的另一部分人参与到制造业的特定环节以及农业生产中,进而参与全球制造价值链和国际贸易体系。要实现这一治理路径,应鼓励多元主体提供社区服务、完善支持社区服务的制度建设、在全社会传播新的职业观念。

    • 优绩主义背景下生育支持政策的失效与消解

      2024, 24(4):38-44.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4.04.007

      摘要 (0) HTML (0) PDF 1010.03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个税减免、生育补贴、延长产假等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但民众的生育意愿并未得到有效释放。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现代化推崇的优绩主义文化及其与传统性别分工的耦合,削弱了政策的实施效果。其作用机制具体如下:一方面,优绩主义加剧了社会竞争,推高生育成本,尤其在起跑线不平等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加重家庭的育儿负担;另一方面,受到传统性别分工的影响,效率至上的竞争环境导致性别友好型政策反而恶化女性的职场环境,压抑女性生育意愿,违背政策初衷。消解优绩主义对于生育意愿的负面影响,需要重塑多元成功标准,重建生育的传统价值,构建平等的性别分工关系,发展普惠型育儿服务,将生育行为从家庭负担转化为充满幸福感的生命体验。

    • >经济·管理
    • 项目组合视角下中央政府奖惩对牵头企业水生态治理效果的影响

      2024, 24(4):45-55.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4.04.008

      摘要 (0) HTML (0) PDF 1.16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牵头企业在履行水生态治理特殊社会责任的同时,面临治理成本高、经济回报低等挑战。中央政府的奖惩政策对企业的治理决策和治理效果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研究缺乏对中央政府奖惩、牵头企业履行特殊社会责任与水生态治理效果之间动态关系的系统分析。本研究从项目组合视角出发,构建了基于战略期多阶段的中央政府奖惩—牵头企业履行特殊社会责任—治理效果动态影响模型,并采用双层嵌套多种群遗传算法对其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表明,中央政府的奖惩力度与治理效果呈现倒“U”型关系,过度奖励或过度惩罚均可能导致治理效果下降,且企业在不同战略阶段的项目组合策略受奖惩力度影响显著。此外,牵头企业更倾向于在战略期初期履行最低特殊社会责任以降低罚款,在中后期集中实施高回报项目以获取奖励,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研究提出了优化奖惩机制、强化考核监督、提升企业治理能力等政策建议,为中央政府制定水生态治理激励政策和企业优化治理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工期不确定性下项目群业主费用现值与鲁棒性权衡研究

      2024, 24(4):56-67.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4.04.009

      摘要 (0) HTML (0) PDF 1.34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多主体和工期不确定性环境下,业主追求低项目群费用现值和高鲁棒性之间的权衡。本研究首先界定了研究的问题并分析了相关理论;其次基于多主体特点探讨了业主费用现值与鲁棒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构建了项目群鲁棒性模型;再次探讨了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下提升费用现值稳健性并构建了权衡模型;最后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在工期延长时间相同时,费用现值与鲁棒性值存在权衡关系,超过某一范围后转化为累积关系;在工期延长时间不同时,两者依然存在权衡关系;随着资源占用费比重降低,潜在工期延长费用现值下降。研究成果为业主决策和项目群调整提供了参考,满足了业主不同的决策偏好。

    • NCRPE约束下项目群误期损害费用两阶段非线性优化模型研究

      2024, 24(4):68-78.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4.04.010

      摘要 (0) HTML (0) PDF 1013.83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针对多主体下合同项目延误与项目群误期损害费用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优化并控制NCRPE约束下项目群误期损害费用是业主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首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分析了多主体下项目群误期损害费用计算结果的不足;其次分析了NCRPE约束下项目群误期损害费用的非线性特点;再次构建了项目群实施前第一阶段NCRPE均衡优化模型;最后采用离散马尔可夫过程来刻画项目群中合同项目的状态并据此计算项目群误期损害费用非线性概率,以因合同项目随机性使项目群误期损害费用最小化为优化目标,构建了项目群实施过程中第二阶段项目群误期损害费用非线性优化模型并说明了不同情境下的求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项目群误期损害费用非线性优化效果要优于线性优化效果,构建的模型在现行规则下,能有效地降低因合同项目随机性给业主造成的误期损害费用。研究成果为开展多主体下项目群误期损害费用优化、制定相应的项目群误期损害费用管理规则提供了依据。

    • 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关键难题与实践路径

      2024, 24(4):79-90. DOI: 10.13960/j.issn.2096-238X.2024.04.011

      摘要 (0) HTML (0) PDF 1.36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是传统建筑业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厘清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剖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难题,构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项目是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本单元,而新质生产力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应采取促进核心科技创新—优化要素配置融合—促进管理制度重塑的实践路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